來自佛羅裡達大學和阿拉斯加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本周宣布發現了一種可以在極低溫度下生存的新恐龍。
這恐龍不僅生活在熱帶地區,在阿拉斯加北部還發現了一個新物種。這種草食性鴨嘴恐龍被命名為 Ugrunaaluk kuukpikensis,6,900 萬年前生活在這片寒冷地區。足以重新引發關於這些大型爬行動物新陳代謝的爭論。
阿拉斯加發現恐龍化石
本週,佛羅裡達州和阿拉斯加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屬於白堊紀晚期(約 6,900 萬年前)生活在阿拉斯加北部的恐龍化石。這是一種草食性動物,體長可達 9 公尺。透過發現的骨頭可以確定它們屬於一群長度為 1 至 3 公尺的幼體。它們是在普萊斯溪岩層挖掘後發現的,該地區以前曾發現過許多化石。
作為鴨嘴龍科或「鴨嘴恐龍」的一員,這種恐龍用後腿移動,以針葉樹為食。
恐龍也生活在極地地區
儘管在烏格魯納魯克·庫克皮肯西斯時代,地球這個地區的氣候一定比較溫和,但這種恐龍仍然要面對不超過6度的氣溫和漫長的極夜。這項發現對恐龍無法在寒冷中生存的專家理論提出了質疑。 “這些恐龍生活在我們認為它們身體承受能力的極限「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地質學教授 Patrick Druckenmiller 說。對於佛羅裡達大學生物學教授格雷格·埃里克森來說,“化石的發現改變了我們對恐龍生理學的了解« .